大象在奔跑!
最近基金二季报刚披露完毕,天相投顾公布的数据挺震撼的: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规模达到34.05万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规模一个季度就增长了2711亿元。
也就是说,在沪指酝酿冲击3500点的期间,超过2700亿的资金借道公募基金抄底!
它们选择了谁?
天相投顾公布了另一个数据。
截至二季度末,华夏基金管理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同时也是二季度管理规模增长最多的基金公司,较一季度增长了1847.57亿元!
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重估”时刻,公募基金再度成为了资金抄底布局的重要工具,而华夏基金这家老牌基金公司更是加速奔跑了起来,上半年基金规模和业绩双双领先!
华夏基金凭什么又冲在了前面?
他们究竟踩中了哪些关键节点?
01
不躺平
2024年有一个很热门的词——“不确定性”。
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中,大到公司,小到个人,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平稳地穿越周期。
很多的人选择躺平,美其名曰“休养生息”,认为与其费尽全力仍旧原地踏步,还不如松弛一点来得舒服。
但华夏基金的选择从来都是:拒绝躺平,保持在场!
华夏基金始终坚持不断开发、打造、推出优质的投资产品,从全球、全市场、细分赛道、大行业、跨行业、跨资产等多个视角构建了丰富的投资策略和产品类别。
他们有一个理念,就是打造资管行业的“乐高”。
乐高的魔力在哪?不是某块积木有多厉害,而是所有颗粒都能严丝合缝地卡在一起。颗粒越多、越全,能拼出的东西就越多样。
对资管公司来说,这些“乐高颗粒”,就是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投资产品。而华夏基金,一直在攒“颗粒”这件事上不懈努力。
其中最重磅的“颗粒家族”,是ETF。
华夏基金曾经是中国ETF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花了3年的时间,于2004年推出了国内第一只ETF——华夏上证50ETF,才开启了公募基金行业的指数化投资新时代。
此后连续20年的时间里,华夏基金的权益ETF年均规模都稳居行业第一。
即便如此,华夏基金也从不躺平,在市场低迷阶段,坚持推出各类创新型的指数产品。
从华夏中证A500ETF、华夏上证科创板200ETF等宽基指数,到华夏中证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华夏中证红利低波ETF、华夏国证自由现金流ETF等风格指数,再到华夏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夏国证航天航空行业ETF等行业指数,为投资者提供类型全面、配置均衡的指数产品线,让大家可以用各种各样的“乐高”模块,拼出更适配个人投资的资产配置组合。
历史的钟摆不会只朝着一个方向摆动,当市场的钟摆回归的时候,华夏基金已经为投资者准备好了一系列能够最快“出手”的工具。
今年上半年,华夏基金多只ETF成为了市场中的“吸金王”。
沪深300ETF华夏(510330)上半年净流入超过300亿。
机器人、人工智能行情轮番演绎,机器人ETF(562500)上半年也流入超百亿。(净流入、规模数据源自Wind,华夏基金,排名源自银河证券,截至2025.6.30)
规模暴增的背后,是凌厉的业绩优势。
有不少ETF成为了市场触底反弹阶段“最靓的仔”。
华夏中证2000ETF、华夏上证金融地产ETF发起式、华夏黄金ETF近一年业绩排名均位列同类第一。(排名源自银河证券,截至2025.6.30)
02
不偏航
方向,比选择更重要。
华夏基金一路领航的背后,是它对“做多资本市场”这个大方向的笃定。
在市场周期的潮起潮落中,华夏基金一直非常清晰,主动权益的国际化与多元化是资本市场的大势所趋。
从诞生第一天起,它就锚定“主动权益大厂”的定位,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基金经理和投研团队。
这几年,华夏基金更是深耕权益赛道,持续推动主动权益投研体系的迭代升级。
如今,这套体系已然成型。
研究团队,平台化、体系化、专业化;
投资团队,多策略、多风格、全天候;
产品与智能投研支持体系,兼具全面性、前瞻性、科学性。
方向对了,每一步选择,都是靠近目标的叠加。
在海通证券公布的2025年中权益产品榜单中,华夏基金主动权益战队无论短、中、长期,都有相当亮眼的产品。
在近1年的市场反弹阶段,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014283)率先突围,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第2(2/11);华夏汽车产业A(017721),华夏消费臻选A(017719)等底部布局的行业基金也凌厉反攻,在同类产品中强势领跑。
拉长维度来看,优秀的长跑选手也不少。
华夏新锦绣混合A(002833)近3年位列同类第2(2/1712);华夏行业景气混合(003567)、华夏经典配置(288001)近5年都跑到了同类前三(3/552,3/127)。
从上榜的产品名单看,既有紧跟时代趋势的赛道型产品,能帮助投资者抓住热门行业的发展红利;也有均衡配置的长跑型基金,让资金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都能平稳前行。
同时,华夏基金还是全球投资赛道的“先行者”,旗舰产品华夏全球科技先锋A人民币(005698),近3年业绩在同类里排名第3(3/43)。
这批业绩领先的主动权益基金背后,基金经理的阵营相当豪华。
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从成立以来业绩持续领先,除了市场贝塔的因素,也离不开基金经理顾鑫峰的“深度加工”。顾鑫峰深耕新三板、北交所的专精特新公司超过10年,凭借“研究创造价值”的理念,用超强的“选股力”,为持有人赚取了更丰厚的收益。
李湘杰的“专长”则是在全球市场,作为华夏基金国际投资部董事总经理,他深耕全球投资超过20年,这种深度研究、与世界接轨的能力,也转化成了华夏全球科技先锋A的长期业绩。
除了主动权益之外,华夏基金的量化团队在业内也是一把尖刀。
基金经理孙蒙管理的华夏中证500指数增强A(007994)在五年期业绩排名中,位列同类第一(1/88);华夏安泰量化对冲策略(008856)在三年期业绩排名中,位列同类第一(1/22),华夏智胜新锐A(018728)在一年期业绩排名中,位列前6%(20/344)。(排名来源:银河证券,截至2025.6.30)
03
不忘初心
公募基金是什么?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的解读,掷地有声:
“公于众,募为民;诚信是基,回报为金。”
这句话,藏着公募基金的底层逻辑。
看看这组数据:华夏基金管理规模突破2万亿,服务个人客户超2.3亿户。
什么概念?大约每7个中国人里,就有1位是它的投资人。
2.3亿份信任,是托付,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面对这份责任,华夏基金选择的不是“中庸”的方式。它始终记得出发时的初心:即使费尽全力,也要让2.3亿户投资人在理财路上,毫不费力。
怎么做到?
第一,锚定资产配置的本质。
华夏基金在资产配置的赛道上出手很早,它是国内最早布局独立FOF投资团队的基金公司之一。
更重要的是,他们搭建了一套本土化的“理论+系统+专家”的FOF投研体系:改进海外模型,适配中国国情,自建MVP+五因素六象限资产配置模型。
最终目的,是根据不同投资者的需求,用多样化策略,帮他们更稳地抵达目标。
简单说:你要的理财答案,它在体系里,慢慢打磨出了更精准的解法。
第二,固收策略的持续进化。
事实上,公募基金的投资者中,很多已经不再是“追求短期收益”的冒险资金,越来越多人追求的是家庭资产“长期稳稳的幸福”。
华夏基金很早就看懂了这一点,在他们的“乐高”体系中,固收一直是最坚实的底层模块。
在完善的债券研究体系支持下,华夏基金的固收业绩一直稳居业内前列。
根据国泰海通证券的数据,华夏双债增强A(000047)近1年业绩排名前10(10/878),近5年更跃居同类第5(5/540)。(截至2025.6.30)
在打好固收“地基”的同时,“固收+”策略也在加速升级。
自2008年3月布局华夏希望债券(二级债基)开始,经过17年的耕耘与探索,华夏基金的“固收+”策略目前已经升级到了3.0时代,从简单的股债策略,进阶到多资产策略组合,将量化、低波红利、定增、均衡配置等多种策略灵活应用,更聚焦于多样化投资需求的实现。
目的只有一个:让收益更稳,体验更丝滑。
在国泰海通证券三年期业绩榜单中,华夏磐泰LOF(160323)就拿下了同类第一的优异成绩。(截至2025.6.30)
第三,把“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刻进骨子里。
华夏基金近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它不再只做“卖工具的人”,而是变成了投资者的“同路人”。
一边建立“多资产全能平台”,为资产配置提供坚实的后盾和强大的工具支持;
一边重磅推出红色火箭全新服务“LetfGo”,把专业能力拆成普通人能看懂、能用上的方案。
复杂的事自己扛,简单的路留给用户。
说到底,华夏基金的所有努力,都指向一个目标:让投资者在财富增长的路上,不仅能赚到钱,更能赚到安心和笃定。
根据天相投顾的数据,二季度,华夏基金旗下基金总共赚了300.92亿元。
这个数字有多厉害?它不仅是全行业二季度最会赚钱的基金管理人,还是唯一一家利润超过300亿的。
再把时间拉长到上半年,华夏基金旗下基金合计利润573.20亿元,排在行业第二。
简单说就是,不管是单看二季度,还是算上上半年,华夏基金都稳稳站在了行业前排,给持有人实实在在赚了钱。
04
结语:站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重估时刻
作为基金行业多年的观察者,我自己也是华夏基金的老用户。
看着这家本可以靠资历、凭规模“躺平”的公司,偏偏要一头扎进创新里折腾,心里总会有一份踏实的庆幸。
庆幸的是,在这个中国资本市场重估的时刻,我们的投资力量也在增长,手里的工具更加趁手,身边的伙伴越来越坚定,这些都让我们在面对市场风浪时,多了几分底气。
这种底气,不是凭空而来。
是有人拒绝“躺平”的执拗,是对“投资者需要什么”的较真,是把“受托责任”这四个字刻进骨子里的坚持。
看着这样的力量在生长,作为一位资深基民,也更加笃定——笃定当资本市场的浪潮奔涌而来时,我们手里有桨,身边有船,心里有方向。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END
黄衫女侠|文
财商侠客行|出品
线上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