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多年,见惯了尿频尿急者的窘迫——白天频频如厕误了正事,夜里起夜难安枕,小腹坠胀如坠铅,尿道灼痛似火燎,苦不堪言。而海金沙这味药,这看似寻常的草药,其实藏着化解尿路困顿的智慧,可为无数人重拾顺畅。
在中医看来,其性寒凉,归膀胱、小肠经,能直趋下焦,清利湿热而通淋,将其磨成粉用,更是取 “粉性易渗” 之妙,专攻尿路瘀滞,《本草纲目》载其 “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
曾接诊一位49岁杨先生,主诉尿频尿急2月余,每小时需如厕1次,尿量少,伴尿道灼热,小腹坠胀,晨起口苦,大便偏干。望其舌质红,苔黄腻;闻之气息略浊;切其脉滑数。综合四诊,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司 —— 湿热之邪盘踞下焦,膀胱水道受阻,故而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湿浊阻滞气机,则小腹坠胀;热邪伤津,故口苦便干。
处方以海金沙(研末冲服)为君药,专攻通淋散结;配伍车前子(包煎)、瞿麦利尿通淋,助湿热从尿而出;栀子清热泻火,大黄(后下)通腑泻热,使湿热有上下出路;乌药行气散寒,缓解小腹坠胀。全方共奏清热利湿、通淋散结之效,既清利膀胱湿热,又恢复其气化功能。
5剂后,患者尿频次数减少,尿道灼热减轻。二诊时,减大黄,加茯苓健脾利湿,续10剂。三诊时,患者诉白天如厕间隔延长至2-3小时,夜尿仅1次,小腹坠胀基本消失,舌淡红,苔薄黄,脉滑。守方微调,再服半月,诸症皆除。1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我的思路:此方重用海金沙,其如同 “水道清道夫”,其粉末状入药更易渗透,能借其 “通利” 之性,化解尿路中因湿热郁滞形成的无形之 “结” 与有形之 “浊”,且不伤正气,配合其他药物,让阻塞的 “水道” 渐趋通畅,膀胱恢复收纳排泄之能,使水液代谢回归常态。
当然,单靠药石不够,患者日常需忌辛辣厚味,多饮温水,避免久坐,方能减少湿热滋生,为膀胱减负。
中医调理,从来不是简单的 “头痛医头”,而是带着对身体的敬畏与体恤,从根源梳理失衡。文中方药仅适合该患者当时的情况,广大读者朋友如有需要,还请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一人一方,精准治疗。
线上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