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方异常的湿热几度登上热搜。社交媒体上“蒸笼模式”的哀号不绝于耳:
“空气黏得能拉丝。”“弥补了北方没有回南天的缺憾。”“北京的天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又湿又闷无处躲。”
据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7月2日17:50北京实时湿度为76%,而深圳当前湿度为66%。北京湿度为何超过南方?
——这些戏谑背后,是小暑节气精准的气候预言:“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小时候我们都背过二十四节气歌,长大后的某一天才会突然发现,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真的准得可怕!
比如处暑,总有一场午后的雷雨如约而至,为燥热的夏天按下了暂停键;又比如立秋清晨,一觉醒来忽然风变了、天凉了,朋友圈里刷起“秋天真的到了”的感叹;白露时节,清晨路边的植物叶片上,会浮着一滴滴露水。
越长大,我们越意识到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与宝藏。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它当之无愧地被赞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片
然而,在高楼林立、空调恒温的城市里,我们逐渐与自然拉开了距离。节气仿佛只是日历上的一个名字,在忙碌中被一页页翻过。今天,阿信要推荐一本重磅百科——《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776页详实著述,800余幅精美插图,不仅是节气百科,更是传承千年的生活智慧,值得每个中国人都收藏一本。
这本百科的作者宋英杰,可能全国人民对他比较熟知的身份是中央电视台气象预报节目主持人,但他多年来一直从事的是二十四节气的科研和科普工作。
宋英杰是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宋英杰
他把自己对二十四节气的热爱,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用自然诙谐的语言风格写成了这本厚厚的百科。
重新读懂节气,不仅是为了回望传统,更是为了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回对时间的感知、身体的节奏,还有与自然同频的生活方式。
01
老祖宗的智慧,经得起科学验证
节气是什么?
在《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中,作者宋英杰说节气如竹:“外有节,内有气。”
节是时间的刻度,气是流动的自然变化。
正是在“有节”与“有气”的结合中,节气成为一种能在天地之间流动,又能落入生活的时间语言。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宋英杰指出,节气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是一套将“天文时间”转译为“气候时间”,再落实为“物候时间”的系统机制。它把“天上”的太阳运行规律,转化为“地上”的农事安排与动植物的物候变化,是一种把宏观天体运动与微观生活节律连接起来的时间语言。节气的出现,是古人根据太阳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以黄道为背景、黄经每15°为一个节点,将一年划分为24个“节次”,并与昼夜长度、气温变化、物候演化和农事节律相对应,逐步构建出一套高度契合自然运行节拍的时间体系。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并不是主观推断,而是一种经验与理性并存的生态时间设计。而这一套系统,也经得起现代科学的验证。
在《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中,作者宋英杰通过对大量气象与物候数据的建模分析发现:自然界中大量的气候变幅和物候周期,集中在10到20天之间,特别是15天左右最为常见、最稳定。
例如,60.4%的物候现象的多年变幅在15天的节气尺度内。15天的节气尺度对99.0%的物候现象达到正态分布的±1σ标准。也就是说,在界定农时方面,在既要时段细,又要信度高的双重诉求下,节气尺度是最优尺度。这140年的北京春季物候期标准差为5.76天,12天(超出候尺度和旬尺度)达到标准正态分布的1σ标准。15天(节气尺度)可以概括80.7%年份的物候期。
通俗来说:八成是准的。
也就是说,节气的15天间隔,并不是古人强行划出的时间格子,而是精准踩在自然节奏上的“时间步长”。它既稳健,又灵敏,是被现代科学重新验证的节律仪。这正是节气系统千年传承不废的底气所在。
02
流传了4000年的时间秩序
节气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久远。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观察并命名了8个关键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西汉《淮南子·天文训》系统确立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包括完整的数目、称谓、次序。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太初历》,节气第一次以国家历法的形式走进庙堂,也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中国人自古便懂得“测影记时”。《易纬通卦验》中记载:夏至日影仅0.45米,冬至日影可达4.32米。这些精确的记录可追溯至公元前1800年前后的夏代,这意味着,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用影子的长短丈量阳光的轨迹,并以此制定生活节律。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即便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当下,春天变短、夏天拉长、秋冬压缩的趋势日益明显,节气依然没有失效。现代气象学研究证明,节气比“旬”“月”等单位更能精准描述气候的拐点,是对自然变化最具解释力的时间单元之一。它不是历史的遗迹,而是一套在变化中仍然可靠的时间秩序。
03
人人都能读懂的节气百科
还原节气在生活中的样子
今天,我们用一本《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为这套古老的时间系统做了一次全面的梳理与重新讲述。
这本书的作者宋英杰,不仅是家喻户晓的央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更是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在气象研究与节气科普领域深耕数十年。
他把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数据与文化理解融汇在这本书中,用一种兼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读性的方式,带我们读懂二十四节气的方方面面。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本书还收录了节气背后那些富有趣味性和文化记忆的内容,比如“节气神”传说、“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植物密码、“春分吃春菜”“小暑晒书画”等民间节令习俗与冷知识。它不仅是一部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节气知识总览,更还原出节气在生活中被“活”出来的样子。
你会在书中看到:
节气与日出日落、气温曲线、降水分布等自然变量的科学对应;南北东西不同城市的节气体验差异,北京、广州、拉萨对比一目了然;每个节气的来历、别名、诗词、典故、习俗、节令食物与身体调养建议;节气与全球气候系统的联结: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如何成为“世界共享的时间坐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八个字概括了节气的核心哲学:顺应天地,调和人事。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节气的魅力,在于它并不高高在上,而是嵌入生活日常:小满时节,麦穗初齐未盈,是“满而不溢”的哲思写照;霜降前后,蟹黄最肥,是民间“霜降吃蟹”的味觉记忆;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人讲究“闭藏养阳”,以此为一年补养之始。
现代研究也表明,节气与我们的身体节律、情绪变化、睡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春困秋乏”其实是昼夜变幅剧烈时人体生物钟的滞后反应;“伤春悲秋”也并非文人多愁,而是激素水平随光照节律波动的自然反应。
正如作者宋英杰所说,二十四节气,既是特别亲民的科学,又是特别家常的文化。它可能藏在一碗热汤里、一枝新柳上、一场霜雪中,或者只是你忽然注意到,天黑得比昨天晚了一点。
节气是生活中那些细腻温柔的提醒:风变了,光线不同了,你也该慢一点,静一点,听一听身体的声音,感受一下季节的转弯。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此次我们还特别推出了《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限量“珍藏亲签版”,为节气爱好者用心准备了多重好礼:附赠作者宋英杰亲笔签名,每一册都是独一无二的专属纪念;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限量发行“二十四节气”主题邮票藏书票,印有四位民间节气神;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四季慢生活”主题刷边,将时间写进纸页边角;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加赠近1米长节气生活折页,囊括节气饮食宜忌、民俗惯例与天气预测,实用又雅致;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特制加厚飞机盒包装,内设防撞珍珠棉,保护每本书的安心送达。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节气,是天地写给人间的情书。重新读懂节气,不是记住一年中的24个名字,而是把自己重新安放在自然的秩序中,也放回我们这个文明最本真的时间感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线上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